查看原文
其他

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,哪怕只一厘米

稻盛和夫 笔记侠 2019-04-07


内容来源先是坚持1个月,再坚持1年,然后是5年、10年,锲而不舍。这样做下去,你就能踏入当初根本无法想象的境地。本文经公众号华章管理(ID:hzbook_gl)授权发布。


封面设计 | 泉十七  责编 | 嘉琪

 第  2398 篇深度好文:7052 字 | 10 分钟阅读

精华笔记·组织管理


本文优质度:★★★★★+    口感: 味增汤


笔记君邀您,先思考:


对于经营者来说,充足的资金、设备和优秀人才都是维持经营的重要资源。

 

但若想让这些资源得到高效、稳定的运用,并防止企业内部危机发生,就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制度做保障。


那如何才能做好管理呢?接下来,跟随笔记君一起学习稻盛先生的管理之道吧~


一、管理者不要以现在的能力,

束缚对未来的想象

人生总在迷惑之中,你越是认真工作,这样的迷惑或许就越深。


你有时会突然疑惑:“我为什么要这么做?”“究竟为什么要干这项差事?”

 

越是认真、拼命工作的人,就越会思索劳动的意义,思考工作的目的。


他们为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烦恼,并常常陷入找不到答案的迷途之中。

 


在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,我反复进行着各种实验,有失败也有成功。

 

当时在无机化学的研究者中,同我年龄相仿的,有人拿到了奖学金赴美留学;

 

有人在优秀的大企业里,使用最尖端的设备进行最先进的实验;

 

而我在一个如此破旧、衰败的企业里,连最起码的设备都没有,日复一日地做着混合原料粉末这样简单的工作。

 

“一直从事如此单调的工作,究竟能搞出什么科研成果来?”我问自己。再进一步地:“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呢?”想到这些,我不禁心灰意冷,一度过得很消极。

 

1.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,哪怕只一厘米

 

解除这样的迷惑,一般人的方法是和自己说:要预见到将来。



就是说,不要将目光仅仅放在当下,而要从长远角度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;要把眼前的工作看作这长期规划中的一段过程

 

这也许是合乎逻辑的方法。然而,我采用的方法与此相反——我采用短期的观点来摆正自己对工作的态度。

 

“将来会搞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”、“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”,我不再痴迷于这些不着边际的远景,而只是留神眼下的事情。


就是说,我发誓,今天的目标今天一定要完成。工作的成绩和进度以今天一天为单位区分,然后切实完成。

 


要记住:


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,哪怕只一厘米。


我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。

 

同时,不单单是前进一步,还要反省今天的工作,以便明天“要做一点改良”“要找一点窍门”。在前进一步时,一定同时是在改善、改进。

 


奔着每一天的目标去,让每一天都有所创新,就会天天前进,天天获得积累。


为达到目标,不管外面刮风也好、下雨也好,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,我都全神贯注,全力以赴。

 

先是坚持1个月,再坚持1年,然后是5年、10年,锲而不舍。这样做下去,你就能踏入当初根本无法想象的境地。

 


将今天一天作为“生活的单位”,天天精神抖擞,日复一日,拼命工作,用这种踏实的步伐,就能走上人生的王道。

 

2.取胜之道:全力过好“今天”这一天

 

每天,持续过好内容充实的“今天”这一天,我在经营公司的时候就一直坚持这一点。

 

公司创建至今,我们从来不建立长期的经营计划。新闻记者们采访我的时候,经常提出想听一听我们的中长期经营计划。


当我回答“我们从不设立长期的经营计划”时,他们总觉得不可思议,露出疑惑的神情。

 


那么,我们为什么不建立长期计划呢?因为说自己能够预见到久远的将来,这种话基本上都会以“谎言”的结局而告终。

 

“多少年后销售额要达到多少,人员增加到多少,设备投资如何如何”?


这一类蓝图,不管你怎样着力地描绘,但事实上,超出预想的环境变化、意料之外事态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。

 

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计划,或将计划数字向下调整。有时甚至要无奈地放弃整个计划。

 

这样的计划变更如果频繁发生,不管你建立什么计划,员工们都会认为,“反正计划中途就得变更”,他们就会轻视计划,不把它当回事。结果就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热情。

 


同时,目标越是远大,为达此目的,就越需要持续付出不寻常的努力


但是,人们努力,再努力,如果仍然离终点很远很远,他们就难免泄气。“目标虽然没达成,能这样也就可以了,差不多就算了吧!”人们常常在中途泄气了。

 

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如果达到目标的过程太长,也就是说,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,往往在中途就会遭遇挫折。


 

与其中途就要作废,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建立。


这是我的观点。自京瓷创业以来,我只用心于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。


3年、5年之后的事情,谁也无法准确预测,但是这一年的情况,应该大致能看清,不至于太离谱。

 


做年度计划,就要细化成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具体目标,然后千方百计努力达成。

 

今天一天努力干吧,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;


这个月努力干吧,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下个月;


今年一年努力干吧,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。

 

就这样,一瞬间、一瞬间都会过得非常充实,就像跨过一座一座小山。小小的成就连绵不断地积累、无限地持续。这样,乍看宏大高远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。


这个方法就是最确实的取胜之道。

 

3.别以你现在的能力,限制你对未来的想象

 

在建立目标时,要设定“超过自己能力之上的指标”。


这是我的主张。

 


要设定现在自己“不能胜任”的有难度的目标,“我要在未来某个时点实现这个目标”,要下这样的决心。


然后,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,以便在“未来这个时点”实现既定的目标。

 

如果只用自己现有的能力来判断决定“能做”还是“不能做”,那么,就不可能挑战新事业,或者实现更高的目标。“现在做不到的事,今后无论如何也要达成。”


如果缺乏这种强烈的愿望,就无法开拓新领域,无法达成高目标。

 


我用“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”这句话来表达这一观点。这句话意味着“人具备无限的可能性”。


也就是说:


人的能力有无限伸展的可能。坚信这一点,面向未来,描绘自己人生的理想。

 

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。

 

但是,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,很轻率地下结论说:“我不行,做不到。”这是因为他们仅以自己现有的能力判断自己“行”还是“不行”。

 

这就错了。因为人的能力,在未来,一定会提高,一定会进步

 

事实上,大家今天在做的工作,几年前来看,你也会想:“我不会做,我做不好,无法胜任。”可是到了今天,你不是也觉得这个工作挺简单的?因为你已经驾轻就熟了。

 

人这种动物,在各个方面都会进步。“神”就是这么造人的—我们应该这么思考。

 

“因为我没有学过,没有知识,没有技术,所以我不行。”说这话可不行,应该这样思考:

 

因为我没有学过,所以我没有知识,没有技术。但是,我有干劲、有信心,所以明年一定能行。


而且就从这一瞬间开始,努力学习,获取知识,掌握技术。将来密藏在我身上的能力一定能开花结果,我的能力一定能增长。

 

对人生抱着消极态度,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将以碌碌无为而告终,这么思考的年轻人并不多。


但是,一旦面临困难的问题时,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说自己“不行”。

 


绝对不要说“自己不行”这种话。面对难题,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。

 

“现在也许不行,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行。”首先相信自己,然后必须对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”进行具体深入的思考。


只有这样,通向光明未来的大门才会打开。


二、管理者应该

    练好哪些基本功?


1.懂哲学

 

对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来说,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复杂的知识和理论,而是懂得珍视那些看似简单、“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生活态度的原理原则,即哲学”。

 

这种哲学“不是晦涩难懂的书桌上的学问,而是从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生动的哲学”。


这些哲学看上去“像小学教室里贴的伦理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”。

 


聪明的人往往对这样的哲学一扫而过或视而不见,但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却极其珍视它,“不仅用脑筋理解,还要用灵魂领悟,使其变成血肉的一部分。”

“深沉厚重,是第一等资质;磊落豪雄,是第二等资质;聪明才辩,是第三等资质。”


  ——明代思想家吕新吾《呻吟语》

换言之就是“人格、勇气、能力”。吕新吾希望居人之上者兼备以上三个资质。


这三个资质如果按顺序排列,就是人格第一,勇气第二,能力第三。

 

谦虚、内省之心、克己之心、尊崇正义的勇气,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——一言蔽之,就是他必须是抱持“正确的生活方式”的人。

 

这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远离“虚伪”、“自私”、“放纵”和“奢侈”的人生态度,也就是说,不能虚伪、不能有私心、不能我行我素、不能有奢侈之心。

 

在漫漫的宇宙历史长河中,人生也许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。


但我以为,就是在这一瞬间,将生命即将终结时的价值高于生命开始时的价值,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目的。


再进一步说,在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过程中,就有人的尊严,生的本质。

 

2.六个“精进”

 

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;比任何人更多钻研,而且一心一意保持下去。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,还不如努力前进、提高,即使只是一厘米。

 

戒骄戒躁;“谦受益”是中国的古语,谦虚之心能召来幸福、净化灵魂。

 

每天自我反省;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,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,是否卑怯的举止等,自省自戒,努力改正。

 

感谢生命;只要活着就是幸福,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。

 

行善积德;“积善之家有余庆”,提倡行善、积德,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,行善积德有好报。

 

摒弃掉感性所带来的烦恼;不要总是忿忿不平、杞人忧天、自寻烦恼。相反地,为了不致事后后悔,更应全身心地投入。

3.利他精神


忽视自己而利于他人,致力于后自己而先天下。一旦产生这种利他之心,人类就能不受世间欲望的迷惑而生存。

 


而且,有了利他思想,烦恼的毒素才能消失,欲望的污秽才能被消除而显露出“美丽的心灵”,美好的愿望才得以描绘。

 

如果是远离自己利益和欲望的美好愿望,那么愿望一定能够实现,而且能够持久实现。

 

我认为人类真正能衷心感到喜悦的是工作。


也许有人反驳一个劲儿地工作枯燥无味,他们认为人生需要兴趣和娱乐。 

 


但是,所谓兴趣和玩乐,只有在工作充实后才能体会得到。


工作不认真即使能够在兴趣和游玩的世界里得到快乐,那也只是暂时的快乐,一定不能体会到从心底涌现出来的喜悦。

 


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,绝对不是游玩和兴趣可以代替的。


认真、努力工作,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时的成就感,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喜悦。

 

劳动时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悦,在单纯劳动中加进自己的创意技巧,使工作更愉快,不是被他人强制的“被动工作”,而是自己成为劳动行为主体。


把劳动当作只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食粮的物质手段是错误的。

 


为家人工作、帮助朋友、孝敬父母——虔诚、细小的利他行为一点点延展为为社会、为国家、为世界那样的大规模的利他行为。

 

人类原本具备希望为社会、为他人做点什么的善良之心。


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,不是在满足自我,而是在满足了“他人”的时候。

 

“奉献于社会,奉献于人类”的利他精神——即谋求公共利益甚于私利的精神——曾经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,是一个人最崇高的行为。

 

为了不停留在低层次的利他上,重要的是养成更广视角看事物,立足更大范围对待自己的个人行为。

 

有道是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追求利润并非罪恶。



但是,方法必须是符合人道的。并不是不管干什么,只要能赚钱就行,为了获取利润必须走正确的道路。


“真商人须思客立则己立”,“动机善则事必成”。

 

人生受“看不见的手”的驾驭。而且,“看不见的手”有两只:


第一只手是命运,另一只手是“因果报应的法则”。


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,命运不是宿命,能够通过因果报应的法则而改变。上天决定的命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。


不断思善事、做善事,因果报应的法则就能发挥作用,就能度过一个比命运好得多的美好人生。

 


“行善而不见其益,犹如草里冬瓜,自行暗长”。因果报应需要时间。


牢记这句话,不要为暂时没有好的结果而焦躁,每日孜孜不倦、一心一意积累善行,最终一定会有好结果的。

 

宇宙自身具备使一切更好的意志,促使从属于它的一切万物成长发展。因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不断成长、发展是必然的,我们人类也不例外。



如果思维方式、生活态度与宇宙的意志相同,工作和人生必定都会通畅顺达。

 

我认为人的内心有多重结构,是由多个同心圆分层组成的。从外层说起:

 

知性——后天掌握的知识和伦理;

 

感性——掌管五感或感情等的精神作用;

 

本能——为了维持肉体的欲望;

 

灵魂——是围绕在真我之上的现世的经验与孽;

 

真我——在内心深处,是核心部分。充满真、善、美。

努力勤奋地工作、心怀感恩之心、善思善行、诚恳地反省并约束自己、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磨炼心智、提高人格。


努力做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正是人生的意义。除此之外我以为没有别的活法。


      三、管理之善,

   在于让人没机会犯错


1.以心为本的经营

 

我的经营哲学的根基是“以心为本的经营”。

 

创立京瓷时,因为深感责任重大,我经常夜不能寐。当时我对企业经营一无所知,“依靠什么去经营企业才好呢?可以依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?”

 


我认真、反复思考。烦恼之余,我领悟到,最重要、最值得重视的就是“人心”。


人心易变,人心最不可靠,但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也是人心。

 

实际上,京瓷本身就是在衷心信任我的人士的支援之下,由相互信赖的伙伴共同创立的。

 

就是这样,一方面人心具备强大的力量,同时人心也有脆弱的方面,无意中的一念之差,就会让人犯下过错。

 

因此,要贯彻“以心为本的经营”,要保护员工,就要注意到人心脆弱的一面。这是设计“双重确认”制度的初始动机。

 


所以,制定这项制度的背景绝不是什么“人不可信”或“性恶说”。


恰恰相反,制度之下流淌着的,是对人的关爱之情,是不忍让人犯错的善的信念。

 

2.让制度发挥作用

 

诚实的人也难免一时鬼迷心窍。


比如:


稍稍挪用一下公款,事后就还。开始这么打算,后来却由于某种原因还不上了,这样就会铸成大罪。

 

这是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罪过。纵使人起贪念,但制度上如有切实的防范,这种贪念就无法实现,人就不会陷进犯罪的泥坑。

 

企业中这种保护性机制设计得越是严密,就越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。

 


为了不让员工有犯罪的机会,从原材料的接收、产品的发送到应收款的回收,整个管理系统在逻辑上必须具有一贯性。

 

如果迁就一个个管理者的“方便主义”,而损害了系统的一贯性,那么,个别管理者小小的判断失误,就会酿成重大的问题。

 

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,在会计、资材等管理系统的运行上,因时间或场合不同,而做出自相矛盾的决断,这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经营的一贯性,这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的崩溃。

 

看一看报纸上各行业的舞弊丑闻,就可以明白,经营者自我本位的、不严肃的判断,招致了动摇公司根基的重大问题。在这个基本点上,经营者首先必须严格自律。

 


或许有人认为,“双重确认的原则”是发现和防止错误的技术性手段。


但是,之所以需要这样严格的系统,真正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珍惜人的职场环境。

 

让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互相审核、互相确认,由此推进工作。


存在这样一个严格的制度,员工犯罪就可以防患于未然。同时,可以营造出一个具有紧张感的、生机勃勃的职场氛围。

 


这是一套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机制,只有让这套机制正确地、充分地发挥作用,才能够在更高层次的爱和利他心的基础之上,顺利地经营企业。

 

3.新任领导对待下属,应该严苛还是随和?

 

作为新上任的企业经营者或年轻的部门领导,大多会为管理下属而颇为烦恼——严苛了,怕自己被下属反感;太随和宽容了,又怕大家懈怠。

 

一位刚继承了父辈企业的年轻经营者向我道出了自己这样的困惑,我这样为他解答:

 

登普通的小山,与登珠穆朗玛峰这样的大山相比,登山者所必需的技术、装备与经验是相差很大的。

 

想登珠峰,技术就要修炼得更高超、装备需要更高阶,经验要更丰富;如果目标只是登上小山坡,就不用费这么多周章。

 

经营也是一样,先设定具体的目标,再根据目标找出达成此目标的方法。然而很多人却都在这么简单的逻辑中迷惑。

 


举个例子,我年轻时,有些经营者会这样对我说:

 

稻盛先生,你的生活方式让人觉得像四方形一样,有棱有角的,这样的人生过得是否太辛苦了?做人嘛,应该随和一点,世间本来就成败互见的呀!

 

我本身就是个迷糊的社长,也经常遭遇失败,因此我的干部与员工认为“我们的总经理很人性化”而仰慕我,并一直守护着我;

 

我非常了解部下的缺点,也容忍他们的失败,因此即使我是第二代经营者,员工还是死忠地跟随我。

 

稻盛先生,你未免太欠缺肚量了!你这么刚正不阿,部下一定都很怕你吧!

 

在我年轻的时候,也曾认为“这也是一种道理”。其实那是不对的。



“为了让自己达到最终目标,一定得这样安排、一定得这样做才行”的思考逻辑,在经营中是非常重要的。


如果连目标都迷失了,那达成目标的做法也无从谈起。


我认为,作为经营者,单纯以“要被人仰慕、追随”为最终目标本身就很有问题。


所以,他所说的做法也无甚意义,因为“做法”原本就是依“目标”而定的。

 

例如:

 

企业是继承来的,父辈已打下牢固基础,如果只需继承者保持盈利不低于从前。


那么,以这种柔软随和的方式来经营,也马马虎虎过得去。

 

但作为我这样从0开始创业的人,以“在30年后的企业营业额达5000亿日元,国内外企业员工人数达30000人以上”为目标,则绝对不能选择这样的经营方式。

 


要知道,你的经营管理方式,由你所定的目标决定

 

对员工是温柔随和、人性化,还是要求严苛,都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;


被人追随、仰慕,是达成目标的“办法”。


如果弄乱这个逻辑关系,则会把经营之路走歪。

 

所以,切勿迷失自己真正的目标。

 


就像在野外探险一样,如果遇到了浓雾看不清前路,就得先退回到原点。


否则,不清晰地对着目标想办法,乱走乱碰,再辛苦也是徒劳。



 



笔记侠好文推荐:


吴声新物种演讲两万字完整笔记:对未来的真正慷慨,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

找到用户核心,才能有效增长

只盯一线城市看,终将失去诸多机会


看完了,给笔记侠点个赞再走呀↓↓↓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